华夏聚焦新闻网,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,综合性聚焦重大新闻事件的网站。

一件书法毕业作品引发的学术探讨


一件书法毕业作品引发的学术探讨

美术报于2016年5月28日1174期刊发了一幅2016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生的作品图,对于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诸多书家提出质疑,由此在圈内引发了一系列讨论,现撷取部分探讨观点如下:

陈胜武:

对这件书法作品有三点质疑:

1.给皇帝的奏章,岂能如此用墨,最前面自称的几个字,皇帝看了,不砍你的脑袋才怪呢。

2.任意分段,和帝王皇室有关的不“抬”,“臣”字倒抬到最高去了。

3.书风轻浮,岂是朝廷重臣凤仪?

《书谱》高度肯定王羲之:“右军之书,代多称习,良可据为宗匠,取立指归。岂惟会古通今,亦乃情深调合。致使摹搨日广,研习岁滋,先后著名,多从散落;历代孤绍,非其效欤?”因为王羲之的书法不仅“会古通今”,而且“情深调合”,情感与笔调完美结合,这才是王羲之成为历代宗匠的核心。

当下书坛最大的弊端,就是书法家人文学养的缺失,写出来的书法作品在情感和笔调的融合上基本上是个“空洞”,“以斯成学,孰逾面墙”。今人要张扬个性,可以换个内容。抄写奏章,不一定说是写成当时的格式,总体上还是要严肃。

蔡树农:

我们展开争鸣其实是为了更加健康地学习继承发扬书法。任何艺术都得从规矩到不规矩,再有本领的话,再从不规矩到规矩。青年学子的书法创造性我们要积极支持鼓励,哪怕过程当中出现一些问题应该是被允许的,学术层面的商榷探讨也一样。

丁万里:

书法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关系,好像一直有争论。过去的实用书法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,而当下作为艺术的书法,形式和内容孰轻孰重,仁者见仁。就这件挂在展厅里的以艺术表现为目的的书法作品而言,对其评价也应以“艺术表现”为标准。原帖对其提出三点质疑,其实也很好回答:

1. 文章确实是诸葛亮给皇帝写的,但作品是书者写给自己的,没有必要对“皇帝”毕恭毕敬,连涨墨都不敢用。

2. “抬”帝王皇室,是封建礼制,书法创作中用笔、结体、章法、墨法中都无此规矩。

3. 同1。作品不是给皇帝写的,无需一定要“重臣凤仪”之书风。

当然,从书法创作角度来看,以汉摩崖刻石为基调,无论是风格还是形制,都应该尽可能做“到位”。所以,第2点质疑是可以接受并改正的,但不足以此否定整件作品。

张华胜:

书画,除了技巧,全面修养是必须的。

尚佐文:

尝谓书家有三个层次:不乱写繁体字、异体字,题款格式不闹笑话,能切人切景作题款。此公第二层尚未过关。

唐楷之:

这正是我常在创作课堂上讲的幅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。形式乱用会毁了欣赏阅读和文本意义。今天学生不注重从传统书作中研习书风与文体的关系,这与教师的忽略也有关系,但没想到会杀头坐监。不同意他评学生创作评书风轻浮,这不是党风作风,还是归到创作问题上好,不要扯皇帝威风,此又反映了书协与高校不同的学风。来源:美术报

CopyRight@ 2011-2015 hxjj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夏聚焦新闻网版权所有
服务热线:13264507187 投稿邮箱:hxjjnews@163.com QQ:1796725675
京ICP备11036487号